第(2/3)页 18个月后,Acorn终于做出第一款处理器—ARM1(32位、6MHz、3.0m处理器,其用户包括苹果的Newton pad等),Acorn沿袭传统的方式,自己设计和出售芯片,用它做出一台RISC指令集的计算机。但比起英特尔同时期推出的386处理器,根本毫无竞争力,又恰好遇上财务危机,最终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被收购后的Acorn,被安排各种“乱七八糟”的应用研究,实则属于被打入冷宫的行列。前路茫茫的Acorn决定分拆出来,因为太穷多次试图卖掉开发团队均是无疾而终;毕竟当时没多少家公司能养得起这支豪华开发团队。 正当管理层处于绝望之际,苹果公司出手相助。 1990年末,Acorn得到苹果公司和VLSI的投资,再加上12位工程师自掏腰包,共筹的325万英镑的启动资金,在一个办公的仓库里成立今天的ARM。 事实上,ARM并没有因为重组而一下走上人生巅峰。创业初期,设置在18世纪仓库里的总部办公室,连第一张会议桌都是CEO赫尔曼·豪瑟和家具销售员抛硬币赢来的,当时豪瑟还想在酒吧的台球室里赢一套有抽屉的桌子,但却没有成功,ARM的工程师们只能在没有抽屉的桌子上工作。如此艰难的办公环境,并没有产生任何励志的故事。 本来苹果投资在ARM这家毫无存在感的小公司,是看上它功耗小又便宜的芯片,然而双方却在合作的掌上电脑上以失败告吹。 顽强永远是一家优秀公司的品质,越挫越勇的ARM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在被收购无望后豪瑟找到了母公司。 慢慢地,ARM开始像一个独立的商业化公司那样去运作。在产品研发上扬长避短,不再做已经在电脑领域普及的英特尔CISC指令,转而开发不被市场看好的RISC精简指令。与此同时,重新定义产品的核心:低成本,低功耗,高效率。 因为资金问题,ARM又做了一个决定:既不生产也不设计芯片,只设计中央处理器,授权给半导体公司使用,对方可以在其技术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设计。 这种迫于无奈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位,在PC和高性能处理器横行的年代,并没什么突出的优势。直到1993年,ARM才通过和诺基亚合作的6110手机摆脱财务危机。这时候厂商们才发现,首次盈利的ARM设计的芯片居然和手机很是般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