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赴日考察团-《芯片的战争》


    第(2/3)页

    燕钢,余子贤当然知道,他还知道不算少。

    在1986年,国家针对“七五”计划提出的531战略,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并在全国多点开花建设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在十年时间,陆续诞生了无锡华晶、绍兴华越、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和燕钢NEC等五家公司。

    大型企业受地方政府“鼓励”跨界做芯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燕钢NEC的诞生和失败。

    改革开放中率先富起来的燕钢,最近几年却在主业的拓展上却遇到了瓶颈,主要是因为受燕京市地理位置的局限,无法进一步扩大钢铁生产规模。

    而次时的燕钢几乎是燕京最牛的企业单位,燕钢拥有较充裕的剩余资源,财大气粗不差钱。传说掌门人周老板更是连“央领”都不放眼里。

    在政府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眼红并且在新日铁等曰本钢铁公司纷纷涉足半导体的示范下,燕钢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芯片这一高科技制造领域。

    喊出了“燕钢未来不姓钢”口号的燕钢,于在1991年底跨界芯片,与NEC以6:4的股比,成立了覆盖芯片设计、生产与封测环节的IDM合资公司厂—燕钢日电。合资公司的技术全部来自于NEC,工厂“对着曰本图纸生产”。

    1994年,6英寸1.2微米产线建成投产,创造了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尽管NEC提供的技术不算先进,但恰逢行业景气,1995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个多亿。

    受此激励,燕钢准备再接再厉。2000年12月,燕钢找了一家美国公司AOS,合资成立“华夏半导体“,投资13亿美金做8英寸芯片,技术来源于AOS。但很快,2001年IT泡沫导致全球芯片行业低迷,AOS跑得比兔子还快,华夏半导体没了技术来源,很快夭折,而与NEC的合资公司也陷入亏损。2004年,燕钢基本退出芯片行业。

    这是大型企业受地方政府“鼓励”跨界做芯片的第一个案例,据说燕钢当年规划的转型方向最终只有地产做的还不错,这种强烈的对比以及蕴含的道理,足够让人长时间的来玩味和琢磨……

    “罗厂长,燕钢打算搞芯片和我有什么关系?”余子贤没好气的道。

    “在年初的时候,燕钢的老周找到我,想收购我们厂,可是条件很苛刻,我就直接决绝了……半个月前,燕钢派人再次来联系,换了一个收购法子,只打算打包收购我们厂的821和811两个半导体厂房,连人带设备的那种。这一次,他们的价格还算厚道,250万,包括哪些二手设备和两百多人的各种管理和技术工人……”罗守武这一次心动了。

    这个价格怎么说了,在余子贤看来实在是太有诚意了,就那两个厂子剩下的破烂能有多少价值,估计首钢最看重的是那些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他们没有什么,其他条件么?”余子贤想印证自己心里的猜测。

    “有,五年内即将退休的工人不要,厂子相关退休工人他们不负责,并且直接点名要徐庆华徐副厂长。”

    徐庆华可是京华4字班的高材生,时值48岁,他是总厂的副总工,兼任半导体厂的副厂长,正是厂里既有管理经验又有技术的综合性领导人才。

    余子贤不仅认识徐副厂长,而且还和他探讨过有关半导体厂未来发展的问题,对也其人的技术还是比较钦佩的。

    说起来,徐庆华算是总厂的人,然而燕钢指名道姓的要他,说明确实是在挖人!

    对于挖这种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做法,罗守武自然不答应,可是燕钢提出了加价到200万,只要放人就行。

    在罗守武的坚持并且一再追问下,燕钢的才说了一嘴:近期他们急着派人赴曰本参观考察潜在的集成电路项目合作对象,据说考察不少于三家,东芝、NEC悍然在列。

    而目前,他们正急着找懂管理懂技术的人,以便确认考察团名单,报市里面审批。时间也就在这两天,再不确定估计时间就来不及了。这个时候的国家企事业单位人员组织出国考察可是要报市里面批准的。

    出国考察,这也正是罗守武来找余子贤的原因。因为,之前在余子贤的建议中,就多次向厂里提出考察国外的先进技术开眼界的建议,寻找屏幕和芯片等高科技技术行业的技术合作机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