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镇 第四章 甩手少掌柜-《梦穿清朝之铁铸江山》


    第(2/3)页

    张恒山小张应泉一岁,曾在县城上过三年私塾,还读过二年金山书苑,按后世的标准妥妥地高小毕业,这在山镇里可是文凭最高的人物了,张应泉开蒙迟,随师读书认字。

    那时的少年教育有两种,一是念官学或私塾,二是去大商家学徒,师傅教识字、算术和业务,二者不同的是,一个学实务、精要,一个学圣贤、经典。

    张应泉当然更有不同,脑袋里还多装了一套学问,这世间还真无人能比。

    不过两人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学识上,而是对脾气,也就是价值观相近。

    此时,两人合计推销炭笔,此事张恒山想接手,笔纸同类嘛!张应泉也没意见,炭笔?太小儿科,我的心愿是大炼钢铁。

    “明天,一起去县城逛逛?”

    “就这么定了!”张应泉是甩手掌柜,自己说了算。

    山镇离金县大半天的路,步行或骑驴大约五个时辰,山路崎岖即便是骡马也不能任性驰骋,赶早出发,午后能到。

    还有一条进山的货运路,顺山涧一侧的硬质沙滩地,走两个时辰,到最近的金河边,再搭船到金城,不过没人这么走,时间并不省,还不一定搭上船。

    金县是周边最大县,富庶、繁华,有文人之乡,商贾之乡的褒誉,当地特产金县熏腿名气更大,销遍江南塞外。

    许多县城易货交易,沿袭集市贸易的方式,如逢五小集,逢十大集,便于买卖双方集中,方便进城买卖的农家人,而金县几乎就没有“集”的概念,一年到头熙熙攘攘,往来客商不绝于途。

    两位张少爷一进县城,就淹没在市井中了。

    他们先进了一家卖文房用具的铺面,张恒山家的老主顾,他俩谈了一会纸的行情。

    张应泉无趣,便径自取出炭笔,照着街市写生,用的是素描手法,这是他另一套记忆中,初高中美术课上学来的本事,自我欣赏足够,不过时空不同,这下可不得了,东家、伙计,主顾、客官,都伸长着脖子看,还有两个过路的妙龄女子也驻足观看,这笔?这画?这少爷那里见过?

    张应泉旁若无人,快速勾完线条,唰唰唰涂抹出明暗背景,三两下补缀上熙攘的人形和房上探头的树影,再添上两只惊鸟,完成!

    “好好好!少爷必有奇遇,大才!大才啊!师承何处?”

    “呵呵,家传铁匠,小时生意不好,抓块木炭信手涂鸦,不幸玩物丧志。见笑!见笑!”

    “……”

    “这笔叫炭笔,配上这树皮纸,嗯,已经改名为书写纸。”张应泉看向老掌柜继续说道:“在外记个人名、事由、账目什么的不用研墨润笔,即方便又快捷,还易携带。”

    “还真是,这笔?”老东家兴趣上来了。
    第(2/3)页